大别山,南依长江,北抵淮河,横亘鄂豫皖三省交界。
这是一座红色的山,革命的山,英雄的山,精神的山,浸染烈士之鲜血的山。
安庆岳西县,作为大别山主脉的延伸,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战争年代,岳西县有4万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占当时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
岁月峥嵘,青山巍峨,时时提醒着我们回望“历史深处”,激励着我们在追求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时代苍穹下,带着铮铮铁骨、爱国情怀、历史使命,矢志不渝奋勇向前。
岳西谈判,首开南方八省国共地方谈判成功的先河
盛夏已至,万物并秀。7月4日,记者走进位于岳西县的大别山烈士陵园,这里松柏苍翠,庄严肃穆。一座纪念碑巍然矗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上赫然醒目的8个大字由朱德同志亲笔题写。
图为大别山烈士陵园内的烈士纪念碑。
“这里长眠着890位烈士,包括241位有名烈士和649位无名烈士,其中抗日英烈有13位。”大别山烈士陵园讲解员李菲说。
随着她的介绍,时间仿佛倒回到这座革命山区80多年前的那个夏天,一场至关重要的谈判在这里展开,悄然改写着历史走向,引领着未来。
抗战爆发前夕,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与中共皖鄂边特委书记何耀榜分别率部在鄂东和岳西山区坚持游击战。
中共中央三次派人联系红二十八军未果,何耀榜派联络员姜术堂北上寻红二十五军,虽未果,却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获王稼祥、林伯渠接见,并带回关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抗日的文件《告全党同志书》和《论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及其他宣传材料。
姜术堂返回后,在岳西县沙村河与何耀榜接头,递交文件。此时,高敬亭亦收到相关文件,并转战至岳西县南田村与何耀榜会合。
高敬亭和何耀榜共同阅读了这些文件和宣传材料,了解到全国的政治形势,掌握了党中央有关停战抗日的方针政策,决定主动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停战抗日。
国民党这边,豫鄂皖边区督办卫立煌受抗日呼声及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影响,加之三个月的“秘密清剿”成效寥寥,这让他的思想受到波动,促使他接受和平谈判成为可能。
这场史称“岳西谈判”的会议,从1937年7月中旬开始,至7月底基本结束,大致经历了蛇形岗接头、衙前会商、青天谈判、九河签字等四个阶段。最终,国共双方代表达成协议。红二十八军在土门集结,开赴湖北红安七里坪集中整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成为活跃在安徽境内一支抗日劲旅。
“岳西谈判的成功,首开南方八省国共地方谈判成功的先河,比国共正式谈判早54天。”讲解员李菲说。
“就鄂豫皖地区而言,岳西谈判标志着内战的结束和抗日战争的开始。”据中共岳西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谢龙飞介绍,岳西谈判的协议条款履行后,红二十八军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下来,并很快地与党中央取得了联系,从而取得了坚持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
抗日第三十一工作团
点燃民众抗日热情
在岳西县中关镇秋千村,有一座三进两厢四合院式的百年老宅,挂牌为抗日第三十一工作团暨岳西抗日战争展陈馆。
起初,这就是刘氏家族的一座宗祠,但在1938年的那个夏天,这里开始成为抗日救亡活动据点。
图为大别山烈士陵园内的烈士纪念碑。
“这里长眠着890位烈士,包括241位有名烈士和649位无名烈士,其中抗日英烈有13位。”大别山烈士陵园讲解员李菲说。
随着她的介绍,时间仿佛倒回到这座革命山区80多年前的那个夏天,一场至关重要的谈判在这里展开,悄然改写着历史走向,引领着未来。
抗战爆发前夕,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与中共皖鄂边特委书记何耀榜分别率部在鄂东和岳西山区坚持游击战。
中共中央三次派人联系红二十八军未果,何耀榜派联络员姜术堂北上寻红二十五军,虽未果,却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获王稼祥、林伯渠接见,并带回关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抗日的文件《告全党同志书》和《论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及其他宣传材料。
姜术堂返回后,在岳西县沙村河与何耀榜接头,递交文件。此时,高敬亭亦收到相关文件,并转战至岳西县南田村与何耀榜会合。
高敬亭和何耀榜共同阅读了这些文件和宣传材料,了解到全国的政治形势,掌握了党中央有关停战抗日的方针政策,决定主动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停战抗日。
国民党这边,豫鄂皖边区督办卫立煌受抗日呼声及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影响,加之三个月的“秘密清剿”成效寥寥,这让他的思想受到波动,促使他接受和平谈判成为可能。
这场史称“岳西谈判”的会议,从1937年7月中旬开始,至7月底基本结束,大致经历了蛇形岗接头、衙前会商、青天谈判、九河签字等四个阶段。最终,国共双方代表达成协议。红二十八军在土门集结,开赴湖北红安七里坪集中整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成为活跃在安徽境内一支抗日劲旅。
“岳西谈判的成功,首开南方八省国共地方谈判成功的先河,比国共正式谈判早54天。”讲解员李菲说。
“就鄂豫皖地区而言,岳西谈判标志着内战的结束和抗日战争的开始。”据中共岳西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谢龙飞介绍,岳西谈判的协议条款履行后,红二十八军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下来,并很快地与党中央取得了联系,从而取得了坚持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
抗日第三十一工作团
点燃民众抗日热情
在岳西县中关镇秋千村,有一座三进两厢四合院式的百年老宅,挂牌为抗日第三十一工作团暨岳西抗日战争展陈馆。
起初,这就是刘氏家族的一座宗祠,但在1938年的那个夏天,这里开始成为抗日救亡活动据点。
图为南岳中学。
抗战期间,岳西县还创办了县立初级中学、县立简易师范等学校。这些学校不仅招收本地学生,也接收外地沦陷区的难民子女入学。
在岳西乡村,除了乡有“乡小”、保有“保小”外,还涌现出众多私塾、农民识字班和妇女识字班。各级学校统一发行民众教育课本,推动了教育的普及。
动委会和抗日工作团高度重视抗战教育,不仅满足了一些失学学生的求学需求,还使众多青壮年农民和妇女得以读书认字,掌握文化知识,对提高抗战觉悟起了促进作用。
红色根脉,薪火相传。抗日英烈刘中一的后代刘锐光,如今是红色学校南岳中学的一名教师。他深情地说:“我的祖父刘中一,是我们家族的骄傲,我们家人也必将把抗战精神弘扬下去,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越来越远,但记忆应该保鲜。行走在岳西的绿水青山间,灵魂也洁净一新,大别山深处仍埋藏着无数历史的叩问,引人深思。正如刘成吉伫立在那间老屋设问道:“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讲好历史?因为唯有不忘来时的路,方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 <<焦作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