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自忠将军:
您好!
当我在《中国抗战史料选辑》里读到您的事迹时,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感慨。1937年秋的家书尤其让我动容。信里您对家人说:“倭寇未灭,何以家为?今国难当头,唯有舍身赴死,方能护万家灯火。”字迹遒劲有力,却在“死”字处微微晕开,想来是落笔时心绪难平。书末附的照片里,您穿着军装坐在土坡上,膝头摊着军用地图,身旁的小战士正给您递水,那瞬间的平和,与后来枣宜会战中“身中七弹仍高呼冲锋”的壮烈,在我脑海里重叠成滚烫的印记。而时空的隔阂仿佛悄然消失,但您的事迹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大地上,您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高悬于历史的天空,照亮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
1937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年代。我仿佛看到了88年前,您在风雨飘摇中,扛起了抗日救国的大旗,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战斗。当我了解到您在喜峰口战役中,作为前线总指挥,奋勇击退日军,守住阵地,那是何等的英勇无畏!您和将士们在冰天雪地中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大刀在寒光中挥舞,喊杀声震彻山谷。这场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让大家看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斗志。
在之后的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中,您始终冲锋在前,带领着将士们与日军浴血奋战。特别是在枣宜会战,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您亲自率领部队与日军决战。在战斗中,您多处负伤,鲜血染红了军装,可您依然坚守阵地,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您给将士们写下的书信“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这是何等的壮志豪情,又是怎样的坚定信念!每当读到这句话,我的内心都被深深震撼,仿佛能看到您在战场上坚毅的面容和不屈的身影。
将军,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欺凌的弱国。曾经的战火硝烟已经散去,换来的是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如今,我们的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铁在大地上飞速奔驰,将城市与乡村紧密相连;5G网络让信息的传递变得无比迅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嫦娥五号”实现月球采样返回,让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幸福的生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像您一样的无数先烈们的牺牲和奉献。
在我们的生活中,您的精神也无处不在。学校里,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着丰富的知识;公园里,老人们悠闲地打着太极,孩子们嬉笑玩耍;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人们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在影视作品中,您的形象也被一次次地呈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您的故事,感受到您的爱国情怀。
我深知,这一切的美好,都离不开像您一样的无数先烈们的付出。你们用生命为我们开辟了光明之路,我们又怎能不珍惜、不传承你们的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学习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就会想起您在战场上面对强敌毫不退缩的精神,于是便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挫折感到迷茫时,您的坚定信念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会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更会传承和弘扬您的爱国精神,在面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时,我们会像您一样,勇敢地站出来,坚守正义。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
将军,请相信,您的精神将永远不会磨灭,它将在我们这一代青年身上延续下去,激励着我们前行。我们会沿着您的足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请您放心,如今的中国,如您所愿,山河无恙,国富民强!
此致
敬礼!
李慧
2025年7月31日
(李慧,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谢海林)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 <<焦作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