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1937年台儿庄战役先辈们:
展信安!
此刻,我站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展柜前,玻璃罩里那架发报机的铜质按键泛着幽光,像是凝固了八十余年前的电波。旁边泛黄的作战地图上,铅笔标注的“禹王山”“运河支线”“日军坂本支队进犯路线”仍清晰可辨,墨点里藏着你们的血与火。我触摸着玻璃,仿佛触碰到1937年的硝烟,想透过这封信,让历史的回响跨越时空,抵达你们的战壕。
1938年的冬末春初,台儿庄的运河水结着薄冰,你们趴在布满弹坑的阵地上,枪管还沾着昨夜拼刺的血。我在史料里读到,3月23日那天,池峰城师长的指挥部藏在关帝庙的残垣后,发报机“嘀嗒”声穿透炮火:“援军明日拂晓抵达,务必坚守禹王山!” 作战地图上,你们用红笔圈出的“最后防线”,是运河畔不足百米的土坡——那是你们用刺刀刻在大地上的誓言。
纪念馆里的老步枪我摸过,枪管上的凹痕是日军炮弹碎片砸出的,枪托缠着浸血的布条。讲解员说,这是川军某连的遗物,全连134人从四川徒步而来,穿着单衣草鞋,却在禹王山阵地与日军坦克拼杀了七天七夜。你们握着这样的步枪,把子弹打进侵略者的钢盔,把鲜血渗进作战地图的褶皱里——那些地图上的墨迹,一半是参谋的笔,一半是你们的血。
很神奇,昨夜,我在纪念馆的修复室遇见奇迹。当修复师用棉签轻擦发报机的锈迹,“嘀嗒”声竟穿透了时空:我看见你们裹着棉大衣,在掩体里啃着冻硬的馍馍,发报员的手指早已冻伤,却死死按住按键。你们不知道援军会不会来,不知道阵地能不能守,但你们说“背后就是运河,退一步就是家乡,没得退”。我突然读懂作战地图上那些涂改的箭头——那是你们用生命校正的防线。禹王山的土坡被炮火削低三尺,你们就用战友的遗体垒成掩体;运河的浮桥被炸毁,你们就抱着炸药包游过去炸坦克。地图上“日军溃退”的标注,是你们用血肉磨碎的侵略者的野心。
先辈们,你们若能看见今日台儿庄,该会怎样流泪又微笑?
当年的禹王山阵地,如今是开满格桑花的烈士陵园,孩子们在纪念碑下朗诵《少年中国说》;运河支流上架起了玻璃栈桥,游客们用手机拍下“舟行碧波上”的景致,没人记得这里曾是尸山血海。纪念馆里,VR设备复原了你们的战壕,年轻人戴着VR眼镜惊呼:“原来步枪打坦克是真的!”而那架发报机,早已化作5G基站里的数据流,把“死战不退”的故事,传给太平洋彼岸的留学生、传给戈壁滩上的航天人。
我在台儿庄遇到了一位造船工。他说他祖父是台儿庄战役的担架员,父亲参与了运河复航工程,而他现在造的新能源货船,正沿着你们曾死守的运河,把“中国智造”运往东南亚。他还说:“当年爷爷用门板抬伤员,现在我用钢材造大船,可‘护家卫国’的榫卯,一直没变。” 我想起华为实验室里,工程师们盯着芯片设计图熬红的眼,他们说“卡脖子的技术,就得用台儿庄的狠劲啃下来”——原来你们的精神,早就在高铁的钢梁里、在光伏板的硅晶里、在每个中国人攥紧的拳头里扎根。
先辈们,作战地图上的墨迹早已风干,但你们刻在民族骨血里的“死战”,从未冷却。
如今,台儿庄的中学生把发报机的“嘀嗒”声编成课间操的节奏;雄安新区的建设者,把“禹王山防线”的韧性,融进摩天大楼的桩基里;甚至火星探测器“天问”的轨道,都暗合着你们当年伏击日军的战术——原来民族的智慧与勇气,真的能穿越战火,点亮星海。
暮色漫过纪念馆时,作战地图的投影落在运河水面,那些红色箭头化作游动的锦鲤,向着未来的月光游去。我知道,只要这地图还在、这发报机的电波还在,你们的精神就永远活着——活在清晨的升旗仪式里,活在实验室的彻夜灯火里,活在每个中国人说“不退”时,胸腔里轰鸣的回响里。
此致
敬礼!
房心睿
2025年7月31日
(房心睿,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谢海林、聂艳华)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 <<焦作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