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1937年先辈的一封信
2025-08-11 浏览量:0

​尊敬的在烽火硝烟中奋起的先辈们:

您们好!

写下这封信时,窗外是2025年7月的阳光,和平安宁。而我,一个生活在八十多年后的青年,正坐在整洁的书桌前,试图穿越时空的尘埃,触碰你们那个山河破碎、血火交织的1937年。

我知道,此刻的你们,正站在民族存亡的悬崖边。卢沟桥的枪声撕裂了长空,战火正无情地吞噬着家园。恐惧与绝望如同乌云般笼罩,但我在历史的回响中,更清晰地听到了另一种声音——那是你们胸腔里迸发出的“不畏强暴”的怒吼!这吼声,穿越了八十载春秋,至今仍在我辈心中激荡,化作了我们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脊梁。

先辈们,你们用血肉之躯诠释的“不畏强暴”,并非匹夫之勇,而是明知敌寇凶残、装备悬殊,依然选择挺起胸膛,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决绝,捍卫民族尊严与生存权利。台儿庄的每一寸焦土,平型关隘口的每一道伏击,淞沪战场上那无数前赴后继的身影……都在无声地宣告:中华民族的脊梁,压不垮!你们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用最简陋的武器、最顽强的意志,筑起了不屈的长城。这份面对强敌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浩然正气,是你们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图谱。

今天,我想告诉你们,这“不畏强暴”的基因,早已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并在和平年代焕发出新的光芒。它不再是面对刺刀与炮火时的呐喊,而是化作了攻坚克难的锐气与担当。

你们看,当国家发展的命脉面临“卡脖子”的威胁,是科技领域的战士们,在另一条无形的战线上,传承着“不畏强暴”的薪火。面对某些国家在高精尖技术上的封锁与打压,我们的科学家、工程师们,没有屈服、没有等待,他们一头扎进实验室,日夜攻关,向着科技高峰发起冲锋。就像你们当年在物资匮乏中坚持抵抗一样,他们在基础薄弱、封锁重重的条件下,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挑战着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深潜万米的“奋斗者”号,到遨游寰宇的“天宫”空间站,从5G技术的领跑到国产大飞机的翱翔,再到芯片制造等关键领域的不懈突破……每一次自主创新的成功,都是对技术霸权的有力回应,都是你们“不畏强暴”精神在新时代科技攻坚战场上的辉煌胜利!

先辈们,你们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如今生机勃勃。硝烟早已散尽,但我们从未忘记那硝烟弥漫的岁月。我们深知,今日的和平与发展,正是建立在你们当年的浴血奋战与不屈抗争之上。“不畏强暴”的精神,已经从抵御外侮的战场,融入了民族复兴伟业的方方面面。它激励我们面对国际风云变幻时,保持战略定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它鞭策我们在深化改革的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它鼓舞每一个普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面对挫折与挑战时,选择坚持与奋斗。

你们当年的牺牲与抗争,最大的心愿莫过于“愿后世不闻硝烟”。请你们放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无比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安宁。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我们传承“不畏强暴”的精神,是为了更有力量地捍卫和平、建设家园、造福人民。

这封信,是我,也更是千千万万后世青年,对你们跨越时空的致敬与告慰。你们的精神如星辰,永远闪耀在民族记忆的天空,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我们会继续扛起时代的责任,用属于我们的方式,守护好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山河无恙,并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公平正义、和平安宁的中国,以此告慰所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牺牲的先烈!

此致

敬礼!

刘奕铭

2025年7月30日

(刘奕铭,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聂艳华 谢海林)

统 筹:曾琳琳

编 辑:李灿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 <<焦作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