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包森将军:
您好!
提笔时,窗外的夕阳正将云层熔作流金的河,晚风裹着孩童的笑声漫过街巷。这烟火人间安稳得令人恍惚,而我的笔尖却洇开1937年的雪——那年寒冬,您将笔记收进打满补丁的行囊,步枪压着毛泽东同志亲赠的《论持久战》油印册,转身踏入华北破碎的河山。二十六岁的肩头落满太行山的霜,身后是母亲缝在棉袄里的叮咛,眼前是卢沟桥未冷的弹痕。
那年的残阳总似凝血坠在天际。北平城门悬着刺目的旗,秦淮河浮起同胞苍白的遗躯,日军铁蹄碾过之处,麦田化为焦土,井台堆满婴骸。您率四十余名战士潜入兴隆山时,怀揣着为数不多的干粮,绑腿里塞着冻硬的草根。当队伍夜宿破庙,您把最后半块荞麦饼塞给饿哭的孤儿,自己嚼着草根笑说:“等打跑鬼子,请你吃白面馍,管够!”
1939年早春,赤本三尼大佐扬着天皇御赐军刀踏入您的指挥部。熟读兵法的您直接来了个将计就计。日本方面为了救出赤本,大放厥词:“只要你放出他,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你。”而您却回答“我的条件只有一个:滚出中国!”
白草洼的月光记得那场死局:武岛骑兵中队刀光如雪,您伏在冻土上十四小时,睫毛上凝满霜晶。当手榴弹炸响的刹那,七十匹东洋战马哀鸣倒地,您用缴获的佐官刀在断崖刻下“还我河山”四字,刀锋与岩石摩擦的火星溅进历史长夜。而您写给双亲的家书,墨迹斑驳:“儿不孝,令高堂悬心……然民族存亡之际,此身早许国,惟愿来生再奉羹汤。” 信纸背面粘着两片干枯的山桃花瓣——那是您伏击间隙为母亲采的春信,花瓣旁还晕着星点血迹,不知是您受伤时滴落,还是牺牲战友的遗痕。
若您能立于今日长城之巅,定见烽燧台畔银龙疾驰——那是“复兴号”列车以350公里时速穿云破雾。战场遗址的汉白玉碑前,少年们将白菊轻放:“包森爷爷,我们现在能坐在恒温教室里学习,再不用像您日记里写的‘地洞中借篝火认字’了。”最动人的是天津盘山烈士陵园的春日:青松枝头系满红领巾,风过时掀起一片赤潮。守园老人指着松涛声对访客说:“听!沙沙声里夹着拼刺刀的呼喝,那是包将军在带新兵呢!”
将军啊,您牺牲那夜春寒料峭,未及见果河沿大捷的捷报贴满冀东土墙,未及听1945年延安窑洞爆发的山呼海啸。但请细看今日:
在您智擒赤本的悬崖,戴着VR眼镜的少年们正重演那场惊雷伏击。当虚拟影像中您纵马跃出深谷,电子屏突然弹出“战术创新奖章”,带队老师含泪道:“这算法是清华团队开发的,他们说抗战智慧该用科技永生。”电影《剑吼长城东》在您故乡上映时,银幕里“鲍真”横刀立马,台下九旬老兵王志突然颤巍巍站起敬礼——他正是当年白草洼战役的号兵,映后紧握演员的手:“包司令右眉那道疤,您演得分毫不差!” 联合国安理会的中国席位上,外交官将南京大屠杀档案重重拍在桌面:“某些国家无权对中国人权指手画脚!”——此刻纽约的晨光,正映亮您家乡蒲城小学的升旗仪式。
暮色浸透城市轮廓,霓虹灯流淌成地上的星河。将军,这盛世的喧嚷就是给您的回信。喧嚷里有课堂钟声敲碎贫困的轮回,有夜市炊烟暖着外卖小哥的奔波,有产房婴啼宣告生命的倔强,更有福建舰甲板腾起的歼-35战机——年轻飞行员在冲天瞬间行了个军礼,万米高空下,白草洼的山桃花正开得惊天动地。
此致
敬礼!
孙雨涵
2025年7月21日
(孙雨涵,焦作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谢海林 聂艳华)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 <<焦作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