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1937年先辈的信
2025-08-13 浏览量:0

​敬爱的姚子青营长:

您好!

这封信穿越了八十余载的风霜,从您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上寄出。此刻窗外阳光正好,宝山城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孩子们在公园里嬉笑奔跑,老人们坐在长椅上晒太阳——这一切安宁祥和的景象,都是您和战友们当年用热血与生命换来的。后来,当我来到宝山保卫战纪念馆的浮雕前,看着那上面镌刻的“姚子青营”四个大字,总觉得有太多话语想对您诉说。

第一次在历史课本上读到您的事迹时,我还是个少年。那时只知道1937年的夏天,有位叫姚子青的营长带着三百多名战士守在宝山城,打了一场惊天动地的仗。直到后来走进纪念馆,看到那幅复原的战斗场景:断壁残垣间,战士们举着步枪冲锋,您站在城楼上挥着指挥刀,背后是燃烧的房屋和翻滚的硝烟,我才真正明白“壮烈”二字的分量。

我知道,1937年8月31日那天,您接到坚守宝山的命令时,心里一定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日军的飞机在头顶盘旋,军舰在长江上虎视眈眈,数万兵力对这座小城形成合围。而您手下的三营,满编也不过三百余人,装备只有步枪、机枪和为数不多的手榴弹。可您没有丝毫犹豫,带着战士们加固工事、分发弹药,在城墙上写下“誓与宝山共存亡”的誓言。

后来我在史料里看到,战斗打响的第一天,日军的炮弹就把城墙炸出了缺口。您带着战士们冒着炮火填补缺口,手指被碎石磨得鲜血淋漓也不肯退下。有新兵害怕得发抖,您拍着他的肩膀说:“别怕,咱们守在这里,身后就是上海,就是千千万万的同胞,退一步就是亡国奴。”这句话,我记了很多年。

七天七夜的战斗,该是何等惨烈啊。日军的飞机炸平了街巷,大炮轰塌了城楼,可每当他们发起冲锋,总能看到您和战士们从废墟里爬起来,用刺刀、用石块、甚至用身体去阻挡敌人。我想象着您在硝烟中穿梭的身影,想象着您沙哑地喊着“跟我上”,想象着最后时刻您握着刺刀冲向敌群的决绝——那一刻,您心里想的是国家,是民族,是身后无数等待黎明的同胞吧。

当战斗结束,三百多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您也倒在了血泊里,年仅二十八岁。后来有人说,您牺牲时手里还紧攥着染血的国旗;有人说,您最后喊的是“中华民族万岁”。这些细节或许已无从考证,但我知道,您用生命践行了“军人卫国”的誓言。日军指挥官在日记里写道:“中国军队的抵抗如此顽强,实为罕见,其精神令人敬佩。”这大概是对您和战友们最好的注解。

姚营长,您知道吗?您牺牲后,宝山城的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收敛了战士们的遗体,自发为你们立碑。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您修建了烈士陵园,每年都有无数人来献花致敬。

姚营长,您的故事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上海的姚子青路车水马龙,宝山的子青小学里书声琅琅,军队的营房里还在传唱着歌颂您的歌谣。您或许不会想到,当年您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如今已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区;您牵挂的同胞,早已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您热爱的国家,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有人说,和平年代不需要流血牺牲,英雄的故事只是历史。可我不这么认为。当我看到边防战士在雪域高原巡逻,看到消防员冲进火海救人,看到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坚守,总觉得他们身上有您的影子——那种为了守护他人而挺身而出的勇气,那种“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正是您当年传递下来的火种。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常常问自己:我们该如何传承您的志向?后来我明白了,不必人人都上战场,只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责任,就是对您最好的告慰。科学家潜心研究突破技术封锁,教师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工人在车间里精益求精,农民在田埂上辛勤耕耘——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您用生命换来的和平。

姚营长,八十多年过去了,山河早已无恙,但您和战友们的精神永远不会褪色。每当国歌响起,每当看到国旗飘扬,我总会想起1937年那个炽热的夏天,想起宝山城头那面不倒的军旗,想起您和战士们年轻而坚毅的脸庞。

请您放心,我们会永远记得您的牺牲,永远传承您的精神。我们会带着您的志向,把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这片土地。

此致

敬礼!

王涵

2025年7月31日

(王涵,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谢海林)

统 筹:曾琳琳

编 辑:李灿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 <<焦作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