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永驻 精神长存
2025-08-14 浏览量:0

敬爱的李秀英先辈:

您好!

提笔给您写信,就好像我穿越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此时此刻,虽与彼时彼刻相隔数十载,我们仍生活在同一个中国 —— 现在的中国,繁荣昌盛!“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这是您当年说的话,起初我很难真正做到,尤其看视频时,听活生生的人讲述那段暗无天日,惨无人道的黑暗时刻,震惊,愤怒,压抑在我心中难以消散。您是在逆境中绽放的光芒,您的名字如同一面旗帜,在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心中高高飘扬!

我在网络上细读您的故事:怀有七月身孕的您,面对闯进防空洞的日军,用这枚顶针猛刺敌人的眼睛,被连砍三十七刀后倒在血泊里。三天后您在尸堆中苏醒,腹中孩子没了,身体留下永恒的伤疤,可那双曾紧握顶针的手,后来却无数次在证词记录上按下鲜红的指印。那一刻,我泪流满面。1998年您在东京法庭上那句“我要活着作证”,至今仍像惊雷在历史长廊里回响。我忽然想起您在1999年接受采访时说的:“我怕我走了,没人记得这些事。”先辈您看,现在的年轻人不仅记得,还把您的故事搬进了校园戏剧、做成了漫画、录成了播客。上周我在网站看到一个视频用3D建模还原了1937年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视频里,您藏身的地下室门口开满了虚拟的玉兰花——那是您最喜欢的花,如今南京的街头巷尾,春天一到就会满城芬芳。我想起您在证词里说的最后一句话:“我希望孩子们永远不用知道刺刀是什么滋味。”您看,现在的南京城,夏天有满街的梧桐树影,秋天有飘香的桂花树,孩子们在玄武湖边放风筝,书包上挂着和平鸽徽章。这一切,都是您当年用三十七处伤口守护的未来啊。人们常说,您最让人敬佩的不是活下来,而是活下来之后的事。您拖着伤残的身体,在1949年后主动担任社区调解员,谁家闹矛盾,您就把当年藏学生的粮囤照片拿出来说:“活着多不容易,有啥过不去的坎?”1985年您去日本访问,面对右翼分子的挑衅,您举起那只受过重伤的手说:“这上面的伤疤会说话。”这些故事,不仅我会记得,还有千千万万个华夏儿女也会记得。您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所有温暖和希望留给了身后的民族与土地。

最近热映的《南京照相馆》,将无数人拽回1937年南京城的至暗时刻,让人们真切触摸到那堆仍有余温的灰烬,感受历史的沉重与力量。只有在历史中神游过,才能懂得和平的珍贵。在每一次回望中,感受那份重量,珍视和平的力量。这,或许就是80年后的今天,无数个先辈带给我们的启示。

先辈,时代变了,如今的中国山河锦绣,国富民强。可我们从未忘记,幸福来之不易,每一寸和平的土地,都渗透着你们的鲜血与牺牲。因为想告诉您的事实在太多。您当年藏顶针的袖口,如今变成了中国共产党员胸前的党徽;您流血的防空洞,如今成了孩子们听故事的课堂;您守护的南京城,如今正以“创新名城”的姿态奔向未来。而我,一个河南大学生,会带着您的“顶针精神”,在求学路上、在为民服务的征程上,永远记得“活着就要抗争,活着就要担当”。

要爱国,要励志,要求真,要力行。我们出生在国家富强,科技发达的年代,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使命感,我们有自信成为更具有创造力的青年,这自信来源于世界的开阔,来源于多元化生活的包容,更来源于祖国强大,给我们带来的底气您的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当代青年的深刻启示。您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勇敢的面对困难,为正义而战!我们会永远感谢您,怀念您。

这封信该寄往何处?或许风会把它吹过城墙,吹过您曾守护的每一寸土地。请放心,您肩上的红旗,正被我们这些后辈,稳稳地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此致

敬礼!

王金格

​2025年7月31日

(王金格,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谢海林 聂艳华)

统 筹:曾琳琳

编 辑:李灿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 <<焦作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