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先辈:
您好!
当我落笔时,2025年的夏风轻轻拂过,而我的心,正穿越时空,飘向1937年那烽火纷飞的岁月。此刻,我以笔为桥,想与您讲讲跨越八十余载的思念与敬意,讲讲我们从未忘却的历史,以及在您披荆斩棘开辟的道路上,我们如何奋力前行。
1937年,山河破碎如风中残叶。卢沟桥上的枪声,撕开了和平的表象,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华夏大地。北平的胡同里,再也听不到悠长的叫卖;淞沪的江滩边,满是战火灼烧的痕迹;南京城的街巷,弥漫着令人窒息的阴霾……可就在这至暗时刻,您没有屈服。您或许是穿着粗布军装、握着简陋武器的战士,在枪林弹雨里大喊“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您或许是三尺讲台上的教师,在敌机盘旋的威胁下,仍坚持给学生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民族大义种进年轻心灵;您或许是普普通通的百姓,哪怕家园被毁、亲人离散,依旧偷偷给游击队送粮、传递情报,用微薄力量托举希望。
我在历史的长河里打捞您的故事,每一段都滚烫炽热。我看见淞沪会战中,谢晋元团长带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那面在枪林弹雨中飘摇却始终不倒的旗帜,是您对祖国至死不渝的忠诚;我看见东北抗联的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周旋,最后一刻仍咬着树皮、握着步枪,用生命诠释“忠贞不贰”;我看见无数无名的您,在街头、在敌后、在每一个能战斗的角落,发出微弱却坚定的呐喊——“中国不会亡” 。这些故事,不是冰冷的文字,是您用热血写就的民族史诗,深深烙印在我们这代人灵魂里。
先辈们,您可知道,您舍命守护的土地,如今已是何等模样?2025年的中国,高铁如龙穿梭山河,航母列阵守护海疆,航天器频频叩问苍穹,万家灯火里尽是安居乐业。走在繁华的都市街头,看孩子们笑着奔跑,老人们悠然漫步,我总会想起您——若不是您当年拼死抗争,哪有今日的岁月静好?您用苦难为我们换来了和平,我们便用奋斗为您续写繁荣。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站在您的肩膀上眺望未来。课堂里,我们钻研知识,渴望用科技的力量让祖国更强;校园外,我们践行担当,从守护文化遗产到参与公益行动,努力把“爱国”二字融进日常。我们深知,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您一代人的血泪拼出来的,所以从未敢忘“居安思危”。我们会沿着您的足迹,把民族精神化作前行的底气,无论遇到多少风雨挑战,都像您当年那样,挺直脊梁,守护这片土地。
有时我会对着老照片想象您的模样——或许满脸尘土,却目光如炬;或许身形瘦弱,却浑身是胆。您在1937年的挣扎与抗争,成了我们这代人最珍贵的“教科书”。我们学习您的勇敢,在面对困难时不再退缩;我们传承您的担当,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我们铭记您的牺牲,发誓绝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有时我也会想,若您能穿越到现在,会是怎样的神情?会不会为今日中国的强大而欣慰,会不会因年轻一代的担当而宽心?我想,您的热血从未冷却,它流淌在我们的血管里,化作我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面对责任时的担当。
1937年的苦难,是民族的伤痛,更是觉醒的号角。它让我们懂得,唯有团结、唯有自强,才能守护家园。您用生命点燃的民族精神,如同一盏长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精神永远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它像一盏长明灯,照亮我们这代人奋进的路。我们会带着您的期盼,把中国建设得更美好,让您当年守护的每一寸土地,都绽放更耀眼的光彩;让您未竟的理想,在新时代一一实现。
最后,想对您说:谢谢你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握紧接力棒,把民族的脊梁挺得更直,把中国的明天写得更辉煌。
纸短情长,道不尽对您的敬仰与感恩。愿这封信,能跨越八十多年的距离,捎去我们这代人最真挚的思念——你们从未被遗忘,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活在中国每一寸土地的繁荣里。
此致
敬礼!
王星
2025年7月21日
(王星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聂艳华、谢海林)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 <<焦作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