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彭雪枫将军:
您好!
此刻,我伫立在河南镇平您的故居前,院内的石榴树郁郁葱葱,仿佛在诉说着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作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新四军最高将领,您用37年的生命书写了一曲“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英雄壮歌。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写下这封信,想向您这位“文武兼备”的抗日名将,诉说新时代青年对您的缅怀与敬意。
第一次听闻您的事迹,是在阅读《新四军征战史》时。书中记载,您1907年出生于河南镇平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13岁离开家乡求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自己的生命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您不仅是英勇善战的军事指挥员,更是学识渊博的革命教育家,毛泽东同志曾称赞您“是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周恩来同志称您为“军中的儒将”。这些评价让我对您充满好奇,随着了解的深入,您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发清晰高大。
将军,我知道您的革命之路始终与学习相伴。您早年在天津、北京等地求学,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在红军长征途中,您坚持每天学习,即使在最艰苦的行军中也随身携带书籍;到了抗日战场,您依然不忘学习,在战斗间隙写下了《游击战术》《战略战术讲授提纲》等军事著作,这些著作成为新四军的重要军事教材。您常对战士们说:“我们不仅要会打仗,更要会学习,只有用知识武装头脑,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种勤学不辍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我常常想象您在抗日战场上的身影:1938年9月,您奉命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从河南确山竹沟出发,向豫东敌后进军,开辟抗日根据地。您带着373人和不足百条枪,在敌占区开展游击战争,短短一年就发展到万余人,创建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1940年,您任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员,指挥部队在洪泽湖畔开展反“扫荡”斗争,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您不仅善于指挥作战,更注重根据地建设,在豫皖苏边区建立抗日政权、开办学校、发展生产,让当地群众过上了安稳日子,老百姓都说:“彭司令来了,我们就有了主心骨。”
最让我感动的,是您“文武兼备”的革命情怀。您重视文化教育,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并亲自担任校长,培养了大批抗日骨干;您关心群众生活,提出“减轻民负,改善民生”的政策,组织部队帮助农民种地、收割,与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您热爱文学,在战斗间隙写下了大量诗歌、散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胜利的期盼。您在给妻子林颖的信中写道:“我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革命事业之上的,只有国家解放了,我们的爱情才有真正的归宿。”这种将个人情感与革命事业相结合的情怀,让我深受感动。
将军,您一定还记得1941年的“皖南事变”吧?那时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您临危受命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重整队伍,在淮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您提出“一面打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的方针,带领四师将士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不仅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还建立了巩固的淮北抗日根据地。1944年8月,您指挥部队向津浦路西敌后进军,收复失地。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战斗中,您亲临前线指挥,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临终前,您对身边的同志说:“你们要继续战斗,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到底!”
您知道吗?您牺牲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发来唁电,高度评价您的革命精神;新四军军部为您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数万群众前来送别;淮北抗日根据地为了纪念您,创办了雪枫中学、雪枫小学,建立了雪枫烈士陵园;您的故乡河南镇平修复了您的故居,建起了彭雪枫纪念馆,该馆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您的妻子林颖继承您的遗志,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您的儿子彭小枫长大后也参军报国,成为一名将军,用行动传承着您的精神。
今天的中国,早已实现了您“民族解放”的梦想。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您的家乡河南镇平已成为经济发达的县城,淮北地区也成为鱼米之乡,到处是欢声笑语。您当年创办的雪枫中学如今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您战斗过的地方都已旧貌换新颜,高铁飞驰,工厂林立,田野里丰收的景象让人喜悦。这一切,都是您和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正如您当年期盼的那样:“我们的祖国一定会越来越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始终铭记您的教诲,既注重学习知识,又勇于担当责任。在校园里,我们刻苦钻研,为建设祖国储备力量;在社会上,我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传承您“服务人民”的精神;在工作中,我们脚踏实地,用奋斗诠释青春的意义。我们知道,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告慰您的英灵,才能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夕阳西下,我离开您的故居,心中充满了力量。将军,您虽然牺牲了,但您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的勤学精神、战斗精神、为民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我们会像您一样,胸怀家国,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致
敬礼!
贾金洋
2025年7月31日
(贾金洋,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谢海林、聂艳华)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 <<焦作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