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松贵先辈:
您好!
此刻是2025年7月28日下午四点半,嵩阳书院的老柏树叶子被晒得打卷,知了的嘶鸣混着文创园直播间的音乐往耳朵里钻。刚在登封市文化馆整理完“嵩明计划”的研学资料,汗把志愿者红马甲浸出盐霜——气象台说今年是百年最热暑夏,地面温度快50℃了。可当我摸着工作证后贴着的登封窑陶片时,突然觉得,八十多年前您胃里的草根,应该比此刻我喉咙的灼烧感更刺人。
您认得这陶片吧?边缘还留着锯齿状的裂痕。上周在袁桥古村,我和“嵩明计划”团队跟着传承人拓抗战标语。当宣纸覆在“宁碎头颅不跪活”的刻痕时,文化馆李老师说:“当年你们游击队缺弹药,把登封窑的次品瓷磨尖当飞镖。”拓印锤敲打的震动从掌心传到心口,忽然想起据《登封抗日档案》载:1944年玉皇峰之战,您殉国前怀揣乡亲所赠烧饼三日未食。原来“守护”从不是口号,是胃袋的绞痛,是舌尖的泥腥,是活生生的人把文化火种咽进自己的血肉里。
今夏的“嵩明计划”比去年寒假非遗集市更繁重。我们参与的四家戏曲合作社刚完成红色曲目创排——在曲剧《血染玉皇峰》排练场,演您的武生演员中暑呕吐仍坚持走位;豫剧合作社的老艺人教我们把“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融入新唱腔。最难忘是随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永占(嵩山泥人第八代传人)学塑像技法时,胶泥在掌心软成温顺的云。有个孩子把游击队员塑成卡通英雄,我帮他补草鞋破洞时,汗水滴进泥胚,炸开一朵小花。传承人刘师傅笑问:“这汗渍算新非遗技法不?”骤然想起新兵连据枪训练时,肘部磨破结痂又被汗水浸开的刺痛——原来中国军人的脊梁,无论1937年据枪或2025年拓印,都会被同一轮烈日烙下守护的印记。
晌午在嵩山木版年画坊帮忙调色,第六代登封木版年画传承人耿老师擦着汗说:“志愿者没补贴,难为你们年轻人。”我没作声,只把朱砂兑得更浓些。想起去年寒假在“拾遗映梦”公众号写展览手记时,馆长留言:“1937年守护少林寺典籍的先烈,看到你们在非遗集市教孩子拓年画,当含笑九泉。”此刻作坊外游客举着手机直播木版刻刀飞舞,弹幕问:“这刀砍过鬼子吗?”其实我知道,1944年玉皇峰之战,咱们的大刀早砍卷了刃,您最后是抱着刻经文的青石跳崖的。但此刻,我把《游击队员夜袭图》的雕版往镜头前推了推——总要有些器物替英雄开口,让后人明白:“骨气”不是天生神力,是绝境里石头般的沉默。
昨夜在文化馆整理“河南省非遗传承人”档案,电脑旁堆着戏曲合作社的剧本稿。忽见豫剧《禅武魂》里有句台词:“俺师父说,真功夫不杀人,杀妄念。”电光石火间想起您日记里那句:“护经阁时暗发誓:若活到太平年,定求师父教超度敌人的心法。”这念头烫得我抓起相机,跑去拍下非遗展厅里您那把卷刃的大刀。当闪光灯照亮刀柄缠着褪色布条时,突然懂得师者常说的:器物会残破,但其中精神如汗入泥——看似消失,实则孕育新芽。
傍晚收工路过中岳大街,焦盖烧饼摊排起长队。参加“嵩明计划”" 的学长塞给我两个烧饼,他笑着说:“源,‘拾遗映梦’今天阅读量破历史记录啦!”咬下去的瞬间,麦香混着椒盐在舌尖炸开。想告诉您:当年嚼碎釉方赴死的老窑工孙子,刚在非遗工坊收了徒弟;您拼死送出去的少林医典,正被学生画成抗疫绘本;豫剧合作社把您的事迹编成折子戏,巡演场场爆满.......
回住处刷到登封融媒体发的“嵩明计划”专题报道,战友群突然弹出消息:“国庆阅兵预演!”配图中导弹车驶过长安街的烟尘,与窗外嵩山晚霞熔作一炉。松贵先辈,您看啊——这太平盛世的体温,终究是热的。
此致
敬礼!
刘源
2025年7月29日
(刘源,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谢海林、聂艳华)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 <<焦作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