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先辈们:
展信安。
此刻我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指尖划过泛黄的历史照片。镜头里你们年轻的脸庞沾满尘土,步枪的木质枪托被磨得发亮,可眼里跳动的光,比我书桌上的台灯还要炽烈。这是2025年的夏天,距卢沟桥的枪声已过去88年,想跟你们说些心里话。
那年你们背上行囊时,或许没想到这场仗要打八年。北平的学生举着"停止内战"的标语穿过街巷,上海的工人把机器搬进租界,四川的农民推着独轮车往前线送粮,南洋的华侨把金条熔成子弹——你们本是教师、商贩、庄稼人,却在炮火里成了战士。记得台儿庄的战壕里,有士兵在烟盒上写"我死国生";记得滇缅公路的悬崖边,筑路女工用竹筐背着石块攀爬;记得重庆防空洞的微光中,报务员敲着摩斯电码:"我们仍在抵抗"。你们教会后来者:“不畏强暴”不是匹夫之勇,是明知不敌,仍要握紧枪杆的决绝。
后来啊,你们守护的土地长出了新的模样。去年我去凉山州,看到悬崖村的钢梯直通向云端,曾经靠藤梯出入的孩子,现在坐着校车去镇上读书。驻村的年轻干部说,他们的爷爷当年是游击队员,总念叨"要让娃娃们过好日子"。这让我想起太行山区的"兵工厂",你们用锄头锻打枪管时,不也是盼着后代再不用躲炮弹吗?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没人喊"冲啊",却有无数人把家安在大山里,像你们守阵地那样守着每一户贫困户。这大概就是百折不挠的传承:从前是炸不垮的桥梁,如今是拆不散的帮扶。
上个月,我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总设计师指着长征火箭的尾焰告诉我们,发动机的某个部件,精度要控制在0.01毫米内。他祖父是东北抗联的战士,冻掉脚趾头也要把电台背过雪山。"爷爷说他们那代人跟鬼子拼的是命,我们跟技术瓶颈拼的是精度。"你们看,当年你们用算盘计算弹道,现在我们用超级计算机规划火星轨道;当年你们在窑洞办学校,现在我们的空间站里能开太空授课。“众志成城”从未过时,只是从"全民皆兵"变成了"万人攻关"。
有时我会想,你们会不会羡慕现在的日子?超市货架上摆着世界各地的水果,年轻人在音乐节上唱着《我和我的祖国》,老兵们坐在电视机前看阅兵式,指着战机方阵说"这是我们当年没见过的家伙"。但我知道,你们更想听见孩子说"今天的天空很蓝",听见渔民说"南海的渔网收成好",听见边防战士说"祖国的界碑没动过"。你们用鲜血换的不是盛世狂欢,而是国泰民安的寻常日子。
前几天整理旧物,发现外婆的日记里夹着张粮票。1945年的重庆,她用这张票换了半块饼,分给伤员和孤儿。日记最后一页写着:"愿后世不闻硝烟。"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城市的夜空只有霓虹,乡村的田埂长满庄稼,国境线上白鸽飞过铁丝网。你们种下的和平,正在结果。
如果你们能穿越到此刻,或许会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认出自己的步枪,在课本里读到自己的故事,在孩子的笑脸里看见当年的理想。请放心,我们没丢了你们的精神:面对洪水地震,总有人逆流而上;面对技术封锁,总有人熬夜攻关;面对歪风邪气,总有人站出来说"不"。
夕阳要落山了,远处的操场上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就写到这里吧,风会把这些话带给太行山的松柏,带给卢沟桥的石狮,带给每一个长眠的你们。
此致
敬礼!
王一涵
2025年8月1日
(王一涵,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谢海林、聂艳华)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 <<焦作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