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盛世如您所愿
2025-08-20 浏览量:0

​敬爱的先辈:

您好!

当我坐在书桌前,提笔写下这封信时,指尖仍能感受到校广播站话筒的余温。作为即将步入大二的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既是班长也是播音干事的我,总在省级演讲比赛的聚光灯下想起:若将此刻的声浪穿越回 1937年,是否能抵达您们在战壕里竖起的耳朵?这个暑假,跟随校团委"三下乡" 活动走访焦作红色地标时,这个念头愈发清晰。

焦作"西大井" 的井口还保留着当年的锈迹,绞车的齿轮纹里仿佛嵌着煤屑与弹壳的碎屑。讲解员说,这里曾是矿工们秘密传递情报的据点,井下巷道就是天然的隐蔽战线。我俯身望向深不见底的矿井,想象您们攥着镐头的手同时紧握着传单,黑暗中既要对抗矿难威胁,又要警惕日军的巡逻队。而今井口旁的电子屏正循环播放着智能采煤机的作业画面,乌金从千米井下沿着传送带涌向电厂,再变成照亮城市的万家灯火——这或许就是您们当年在黑暗中仰望的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1952年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的手稿复印件,"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这句话,笔迹里藏着改天换地的决心。而隔着三个展柜的地方,摆放着当年焦作村民迁移时留下的旧瓦罐,罐底还沾着故乡的泥土。讲解员说,为了这泓清水北流,沿线有34万群众像您们当年支援前线一样搬离家园。站在馆内的巨型沙盘前,看着丹江水沿着输水渠穿越黄河、跨越太行,最终流进北京的千家万户,忽然懂得:您们当年守护的不只是国土,更是让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

云台山叠彩洞的19条隧道像 19 道伤疤又像 19 条血管,盘旋在海拔 1308 米的山崖间。工程师指着隧道剖面图告诉我,每掘进1米都要战胜塌方与岩爆,当年建设者们用钢钎凿出的炮眼,如今成了安装光纤传感器的孔位。我站在12号洞的观景台,手机信号突然满格——这里的5G基站就建在当年民兵放哨的烽火台上。远处的光伏电站在山坳里铺成蓝色海洋,发电板反射的阳光与太行群峰的轮廓重叠,像极了您们在作战地图上标注的进攻箭头,只是如今指向的是绿色发展的战场。

修武东郊口村的老槐树还在,树干上的弹痕已长成树瘤。88岁的李爷爷摸着树瘤给我们讲:1943年,您们就在这棵树下埋设地雷,炸毁了日军的运输车队。如今树下建起了乡村直播间,返乡青年正对着镜头售卖太行崖柏工艺品。我试着举起话筒,把李爷爷的故事录进音频编辑器,降噪处理时突然听见电流声里藏着某种回响——或许是当年地雷引线燃烧的滋滋声,或许是此刻电商主播敲击键盘的哒哒声,两种声音在时光里完成了接力。

这次走访让我明白,校广播站的调频不仅能覆盖校园,更能通过云端连接过去与未来。我已在策划"红色地标声景档案"项目,打算带着录音设备重走这些地方,把矿井的风声、渠水的流声、隧道的回声都收录进来,再配上您可能听不懂的"元宇宙"技术,让更多同龄人戴上耳机就能"站"在您曾战斗过的地方。

先辈,您守护的河山正在生长出新的年轮:西大井的绞车变成了工业遗产景区的展品,南水北调的水渠成了生态廊道,叠彩洞的隧道里跑起了旅游大巴,东郊口村的槐树荫下跳起了广场舞。而我们这些晚辈,正用您传下来的"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实验室攻克芯片难题,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播种希望,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请放心,硝烟散尽处,已有春风长成林海。

此致
       敬礼!

高煜轩

2025年7月26日

(高煜轩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聂艳华 谢海林)

统 筹:曾琳琳

编 辑:李灿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 <<焦作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