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12月13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首批省级美丽河湖案例名单,我市大沙河(焦作城区段)成功入选,名列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近年来,我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修复、联通水系等一系列措施,使流入大沙河(焦作城区段)的15条支流成功消黑消臭,并全部被生态环境部认定为“长制久清”。从臭水沟到生态湿地,大沙河(焦作城区段)的华丽蝶变,不仅是我市系统治理城市黑臭水体的典型案例,更是深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的一处精彩注脚。
一座城,有水便有了灵性。
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湖泊,都是流动的生态底色。
晴冷冬日,大沙河湿地公园,清波流淌、白鹭飞翔,群鸟翩跹,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城市画卷。
“这几年大沙河变了,人与自然变得更加和谐了,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候鸟在这里栖息,不但有白天鹅,还有濒临灭绝的赤麻鸭!”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赵耀东说起大沙河在变化,感慨万千。而就在几年前,这条大沙河在人们印象中还是水灾多发、环境恶化、污染严重、鱼虾绝迹的臭水沟。
从昔日臭水沟到今日波光桨影,大沙河经历了怎样的嬗变?
请看——
谋变!顶层发力“四治一护”
从2017年开始,我市坚持规划引领,先后编制完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森林城市三年提升计划》《水生态体系规划》等生态修复治理的各项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2018年9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实施方案》,自此拉开了连续3年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
大沙河是海河源头之一,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流经我市中站区、博爱县、示范区、修武县,在新乡境内入共产主义渠,然后入卫河,河流全长115公里,其中焦作段全长74公里,焦作城区段长35公里,是流经我市城区最大的一条行洪河道。
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业的集聚发展和常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会给河道带来污染。大沙河也不例外。由于工业化发展,大沙河来水量偏少,非汛期时主要承泄市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主槽淤积严重,排洪能力下降,导致水体污染严重,长期困扰着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相关监测结果显示,“十二五”末期的大沙河,断面水质甚至达到了劣五类。
面对不断恶化的水体和群众期盼的目光,大沙河治理迫在眉睫。
为彻底“改造”大沙河,我市于2018年启动了大沙河生态治理项目,主要内容包括防洪治理、生态引水、岸线整治、植树绿化等,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开展“四治一护”,努力通过综合治理将大沙河打造成带动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精准!靶向发力“长制久清”
在大沙河生态治理工作中,焦作人不仅展现了大刀阔斧的勇气,更以精雕细刻的耐心,让大沙河蝶变成生态河、景观河。
精准治臭,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排查整治大沙河流域15条城市黑臭水体,城区生活污水全部截污纳管、集中处理。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能力17万吨,出水水质主要污染指标接近三类水质。2019年12月,生态环境部和住建部核查中,我市建成区15条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全部被认定为长制久清。
强力治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开展“百企退城”,和兴化工、联盟卫材等96家企业完成搬迁改造,新建生产项目全部入园;开展大沙河入河排污口整治,佰利联、多氟多等重点企业入河排污口由直接排放改为间接排放,由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扩建7.5万吨污水处理能力,出水水质主要指标接近四类水质。通过污染源监控排查和分析影响地表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先后开展氟化物、总磷、初期雨水、沿河农村污染等专项整治活动,确保有污皆治。
科学治河,加快河道生态修复。累计投入32亿元,实施大沙河生态治理修复,新增生态水面466.67公顷,城区核心段已形成长12公里、宽1公里的生态保护修复带。开展鱼苗保护增殖放流,修复水域生态。开展大沙河渔业调查、水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为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系统治畅,联通城市水系。北蓄上游青天河水库、群英水库水蜿蜒入城,南引黄沁河水,连通南水北调渠引来丹江水,城区河道形成了多源互济格局,保障了河流生态流量。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大沙河水质持续提升,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风采已经凸显,人水相融的生态格局也初步形成。
管护!组合发力“久久为功”
河流碧水长清,管控是关键。既要控源又要控面,不让废水排出来,也不让污水流出去。
加强管控。2017年以来,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改革,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1826名河长上岗履职。以河长制为抓手,市级河长高位推动,县、乡、村三级河长狠抓落实,三年时间,大沙河变了模样。
生态立法。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启动了焦作市大沙河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从立法角度进一步强化大沙河管护工作。2021年年底,我市出台《焦作市大沙河保护条例》,2022年5月正式实施,为大沙河保护提供法治保障。大沙河流域项目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坚决杜绝污水直排大沙河。
生态补偿。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断面水质生态补偿工作。2010年,我市即制定出台了《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焦作市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的通知》(焦政办〔2010〕22号),明确阶梯奖罚标准,让污染者受罚,让治污者获奖。2021年我市全境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扣缴6380万元,奖励1020万元。
随着生态治理工作的不断发力,大沙河两岸河堤复绿、河水返清,一系列悄然变化谱写了一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交响曲”。
画卷!绿色发展“城景相融”
新增生态水面466.67公顷,城区核心段已形成长12公里、宽1公里的生态保护修复带,如今的大沙河已成为焦作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同时,这里也是鸟类栖息的“天堂”。
据市林业局统计,该局技术人员在大沙河观察记录鸟类12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4种,分别是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黑鹳、黄胸鹀。
2019年以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天鹅多次飞临大沙河,最多的一批有200多只,观测到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有红隼、白琵鹭、东方角鸮、雕鸮等,绘就了“太行山前百鸟飞,水碧花红鱼儿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
2020年3月26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以《三月好风光,赏春大沙河》为题,对我市大沙河的生态美景进行了报道;4月27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河南焦作《蓝天碧水 鸟儿“安家”大沙河》新闻,报道我市不断加大对大沙河的投入力度,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今年9月27日央视《直播黄河》对大沙河进行了详细报道。2021年年底,大沙河公园新晋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清澈一湾河水,清新一座城市。大沙河的蝶变是我市生态环境治理不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缩影。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是城市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将美丽环境转变为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更是激活城市发展的“绿色动力”。“山水富城·文武福地”的焦作正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城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翟艳 韦冰 报道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 <<焦作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