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川讲堂|乐读《论语》述而第七(20):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2023-07-12 浏览量:0


【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懂的人,而是热爱古代文化,并通过勤勉学习求取知识的人。”


【评析】 


本章夫子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季氏·十六》篇里,夫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经过主动学习而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了困难却还不学习的,这样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了。如果依此来划分,夫子说自己属于第二种“学而知之者”。他幼年好学,少年尚礼,成年之后更加勤奋,其渊博的学识不仅得到当地民众的推崇,而且对于国君和卿大夫也都产生了影响。前524年,鲁国的司空孟僖子去世前,特意嘱咐两个儿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要他们到夫子门下受教,时年夫子只有28岁。


​正是源于对古代文化的挚爱,夫子投入到忘我的学习中,使得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之一,甚至私下里被人称为无所不知的圣人。大家有了疑惑,都会去向他求教。《孔子家语·辨物》记载,有一次,季桓子在其封地(费邑)挖井,得到一个肚大口小的瓦罐,里面有一只外形很像羊的动物,谁也说不清这是何物?听说夫子博学,就派人把他请来。却故意问道:“我在挖井时得到一只形状像土狗的东西,请问这是什么呢?”夫子回答说:“这应该不是狗,而是羊。据我所知,山中的怪物叫夔或蝄魉,水中的怪物叫龙和罔象,土里的怪物叫羵羊。所以今天挖出的是羵羊。”季桓子又问:“什么是羵羊呢?”夫子说:“非雄非雌,徒有其形。”季桓子找来挖井人一问,果然分不出雌雄。这件事后,大家都对夫子更加佩服,连季桓子也刮目相看了。然而在诱人的声誉面前,夫子始终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他清楚知道所有知识的获得,都源于自己孜孜不倦、发愤忘食的好学精神。(第158期)


统 筹:曾琳琳

编 辑:李季衡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 <<焦作日报>> 客户端